山東肥城:協同發力,11.88億度電120萬噸鹽
走進肥城經開區,一幅能源轉型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中電建肥城2×300MW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建設正酣;10公里外的山東肥城海晶鹽化有限公司生產線上,雪白的精制鹽如雪花般傾瀉而下。
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場景,通過創新的產業協同,正在演繹一場“變廢為寶”的綠色轉型實踐。

“我們的項目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電力銀行’,能夠在用電低谷時儲存電能,在用電高峰時釋放出來,有效平抑電網波動。”中電建肥城2×300MW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經理徐榮徽指著正在緊張施工的主廠房介紹道。
作為當前壓縮空氣儲能行業中投資總額最高、單井口徑最大、運行壓力最高的示范項目,該工程依托天然鹽穴作為儲存容器,使廢棄礦坑從生態修復的“痛點”轉化為新能源發展的“支點”,為“雙碳”目標下的能源轉型提供了創新樣本。
“8月2日,中電建肥城2×300MW(一期)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廠外鹽穴第一口注采井正式開工。”徐榮徽話語里難掩激動。
在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主廠房、水泵房等設施的建設以及主要設備的安裝。據了解,該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11.88億度,壓縮儲能系統、膨脹發電系統和儲換熱系統在壓儲行業運行參數最高,技術先進性居國內領先水平。
鹽穴儲能項目的底氣,源于當地豐厚的鹽穴資源。與中電建項目相隔不遠的山東肥城海晶鹽化有限公司,同樣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該公司新上年產120萬噸綠色生態精制鹽(二期)及配套采輸鹵工程項目,投產后,總制鹽規模將翻一番,年產能將達到240萬噸,在提升采鹵制鹽品質和效能的同時,也為鹽穴儲能項目提供鹽腔,助力泰安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建設。
走進二期項目主控室,屏幕實時跳動著用電數據。項目負責人郝冬青指著“當前總負荷5.2萬kW”的數字向記者介紹:“10年前一期項目建設時,重點耗能設備壓縮機,單臺功率為6220千瓦,4臺全年總耗電量超2億度,占生產成本的60%以上,這設備被大伙稱為‘電老虎’。”
他翻出數據單繼續說:“二期大不一樣。單臺壓縮機功率降至5900千瓦,更節能的設備,加強進一步優化的工藝參數控制,單位產品電耗明顯下降。另外,項目新建的110千伏變電站這個‘大心臟’,每度電相比此前的35千伏變電站,每度電便宜1分5。按照一期、二期共240萬噸的產能,年用電量4億多度,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節約600多萬。”
該項目最大的亮點在于其先進的節能降耗技術。作為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標桿,項目采用MVR熱泵制鹽+工業光伏節能方案,年節約用電1000萬度,與其他制鹽工藝相比可減少標煤消耗3.6萬噸。
兩個項目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形成了一條“制鹽建穴—儲能儲氣”的良性產業鏈。“我們的項目建成后,將釋放120萬立方米的鹽穴空間,這些鹽穴正好可以為中電建的儲能項目提供寶貴的儲氣資源。”郝冬青解釋道,“這就形成了‘打井擴能—采鹵建穴—制鹽擴規—騰穴儲能’的巖鹽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新格局。”
中電建項目經理徐榮徽也表示,海晶鹽化提供的鹽穴資源,為儲能項目解決了后顧之憂。這種產業協同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還降低了兩個項目的建設成本,實現了雙贏。
兩大項目的落地生根,不僅帶來可觀經濟效益,更關鍵的是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泰安打造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提供了核心支撐。在肥城這片熱土上,廢棄鹽穴與綠色能源的“聚變”反應,正釋放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